未来十年,中小学体育课应该怎么上?(篇一)

阅读次数:1557

      教育部于4月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并于今年秋季正式施行,这将是未来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必将引领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针对此前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发布关于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要求,如“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熟练掌握 1-2项运动技能”等,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方面做出了多处完善与创新,同时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以及将要从事体育教育的同学应当如何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相关要求,在未来十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双提升呢?

      首先,我们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三方面分析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课程目标

      新课标新增核心素养部分,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体育锻炼与赛事,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塑造个人品德,培养运动习惯。总目标对应三大核心素养,同时细化至水平目标即水平一(1-2 年级)、水平二(3-4 年级)、水平三(5-6 年级)和水平四(7-9 年级),纵深延伸至不同水平,指导体育教师基于不同学习水平开展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新课标再次强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改变传统教学静态、固定、单一动作技术的教学形式,通过成套展示或比赛,将体育学习过程与现实运动场景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开展体育大单元教学通过系统性和持续性教学,对专项运动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学会学精,为完整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

      三、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考评内容,改变以考评学生的单个知识、动作技术为主的传统考评方式,改变以特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静态评价方式,通过设置比赛情境全面展示学生应用技能、展示综合素养。同时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制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分析数据,精准跟进学习过程与测评,达到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

     

      未完待续...

© 宁波镇海本合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40391号-1
技术支持:希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