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小学体育课应该怎么上?(篇二)
阅读次数:1530
上接【篇一】
《标准》与新课标高度契合
早在2017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联合出台《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明确提出了“研究建立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应将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后,为响应这一要求,《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研制发布,并已应用于相关地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践效果良好。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正与此次新课标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通过学习了解《青少年健美操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以下简称《标准》)与新课标的契合点以及《标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能够产生的良性影响,帮助体育教师以《标准》为教学与评价实施的“工具”,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要求,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标准》与新课标均契合青少年体育发展时代需要,是对学校体育改革中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与建立明确系统的评价体系需求的回应。新课标从核心素养三方面着手,设置针对性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学习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
而《标准》则根据体育项目进阶规律与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进一步罗列健美操各水平层次具体锻炼要求,是对新课标专项技能教学内容与相应评价标准的细化与延伸,能帮助学校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更具操作性与便捷性,作为新课标与学校教学之间的桥梁,让课程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方向性更加明确。
《标准》架构“四等十二级制”,循序渐进设置学习内容与相应评价标准,分设入门级、提高级与专业级,具备系统的且适应青少年体育教育需求的学习进阶体系。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设置符合其训练强度与能力的学习目标即等级要求,将更好地适应于新课标分层次分组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适应新课标中体育大单元教学(专项运动技能深入学习)的需要。
《标准》具有完善的学、评、赛体系,学生既可通过《标准》评价办法参加“测评”,也可通过参加通级赛,完成对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实际检验,获得运动技能的等级证明。最终达成学生学会技术、加强练习、体验比赛,从体育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激发学习动力的循环发展。
《标准》评价指标反映运动技能的“结构化”特征,反映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实际运用能力。评价学生技能标准达成情况的同时,兼顾学生对技能的整体运用效果,即完整套路展示与临场发挥。与新课标要求的结构化知识与考评相一致。
《标准》能较为灵敏地反映个体运动技能水平的变化,通过对各等级阶段学习情况监控与测评结果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适应于新课标综合性学习评价需求。
《标准》具有便于体育教师实践操作的应用性。《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丛书通过文本、图示、视频,多角度清晰展示《标准》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的各个环节;依托一体化权威信息服务平台,集信息录入、成绩记载、证书查询、考试数据留存等功能于一体,将为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提供极大便利。